政府、企业应尊重价值规律、市场规律科学决策和行事

近日,“知名上市光伏产业公司深陷几十亿债务事件”、"破产事件"新闻引发政府、社会公众、媒体对光伏产业的热议和迷惑。过去几年中,在全球对新能源利用的关注持续升温以及国内、欧美市场的拉动下,光伏产业迅速进入膨胀式发展阶段,但随着全球整体经济不景气以及政府支持力度的减弱,整个产业发展态势下滑严重。光伏产业的寒冬是对政府决策制定标准的警示,不能简单认为海外市场规模急速萎缩、产能过剩导致了这场行业危机,实质上光伏产业本身就仍是一个尚处于科研攻关、还未有投入产出能力、能量转换效率低等问题远没有克服和解决的“实验室”课题,只是因为各种新能源政策和补贴支撑,才迅速实现了所谓的产业化,实现了产业的虚假繁荣。在政府的推动下,全国先后建立了几十个光伏产业园,一些地方老牌企业和上市公司纷纷转型光伏制造,整个行业看似前景无限。人们不禁要问,一个尚处于科研攻关、投入产出如此不成比例、光伏转换效率如此之低,依产业化标准来衡量,诸多重大课题远没有克服和解决,为何要急着大规模迅速产业化?表面上看是投入产出不行、经济上走不通,本质上是能源消耗当量的不对称、不平衡。消耗的是已送达到城市或产业园区的优质电能,产出的却是在荒漠、偏僻地带的待送出的相对劣质的电能,且消耗的电能远大于产出的电能。在新兴产业拉动经济的今天,光伏产业的兴衰起伏,地方政府难辞其咎。政府、企业应尊重价值规律、市场规律进行科学决策和行事,才能避免如此问题的发生。

一、应善用简单、直接、本质的思维方式

用直接思维即可告知,光伏效率不如太阳能热水器效率是显而易见的。太阳能热水器,原理、结构虽然简单,但在太阳热能利用上却有着能量转换环节少、传递消耗少、转换效率高等优点。而光伏发电转换效率只有16%~19%,大大低于太阳能热水器。光伏发电主要应该用于电网到不了的用户场合,如海岛、山脉、航天器等或作为分布式电源供直接使用,而在现有科技水平条件下作为并入电网的光伏发电站则完全不合算,效率低、环节多,投资大、电能质量差,等等,都凸显无疑。政府对现阶段并不成熟的光伏产业进行盲目推崇,表明了政府的决策思维方式缺乏科学性。科学的决策思维方式,需要政府尊重价值规律、市场规律,把握好决策的着力点,把理想中应该干什么与现实中需要干什么有机结合起来,追求简单、直接,直透本质。对看不懂、听不懂、逻辑上不通、商业模式说不清楚的,要注意、防范,防止被忽悠、被利益集团绑架。

二、应全面、立体地思维,防止以偏概全

科学的决策应当建立在通盘考虑的基础之上。例如,在讲投资时,光伏电能若要并入电网则应增加额外的输电设备和电网投资,不能只计算光伏电站的投资成本,许多配套投资应该计算进去;效率上,应着重讲输出效率,抵达电网的效率,不能只讲光伏组件自身的效率,因为经过层层转换、出点、逆变、并网会使效率损失极大,多一个环节,多一次损失;寿命上,不能为了匹配补贴政策、追求投入产出比就引用实验室数据说可以使用20年、30年,在恶劣环境中,光伏组件及相关设施设备根本无法实现实验室寿命,即使光伏组件能承受,支撑架、构造物、电线电缆早已不能承受;环保上,不能只看发电阶段无污染排放,还需要综合考量光伏组件生产流程、工艺的污染问题,比如冶炼多晶硅、单晶硅都是污染严重的;散布在外的组件、构筑物等失效、报废后会对环境造成很大影响;更何况布局在外的蓄电池废弃后更是极大的剧毒污染源。政府若要支持以光伏技术为代表的科研成果实现产业化需要对正反两个方面进行综合考量、分析,听取全方位的意见,保证决策作出的科学性。

总之,在能源产业决策上,要将能源损耗、能源产出、物质消耗、环境污染,等等,都换算成当量,建立当量方程式模型,看看究竟为我们带来了什么。我们完全可以说,光伏发电是科学,但倘若作为光伏发电站来对待,那么该产业还不成熟,尚处于科研阶段,投入产出比还很不行,能源消耗与产出的当量还很不相称。科技和产业一字之差,有时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光伏组件全年接受太阳照射的平均时间仅约1500小时,而火电机组、水电机组的全年工作时间可达7500小时,即1KW光伏电池组件全年发出的电量仅为火电、水电1KW机组的1/5,而光伏组件的单位KW投资却大大高于火电、水电,当今光伏发电站的寿命实际上又只有火电、水电的1/3。由于架设过来的输电网所能接受的光伏上网电能量密度过低,势必使输电网分摊到单位功率的投资成本奇高,更不用说光伏上网电能本身又是相对劣质的电能,这就解释了为何电网公司不愿吸纳光伏电能的重要缘由。做一简单的核算,一座100万KW(1000MW)特大型光伏发电站,在目前,光伏发电站本身需100亿的投资、10平方公里以上的占地,加上30%的输电网配套投资,总投资达130亿元,而一年产出的电能量,在考虑转换、储电、逆变、上网、输送等多个环节的效率损失后,大概只有60~70%的输出效率,则一年产出的电能量约10亿Kwh(100万KW*平均日照1500小时*效率60~70%),按当量电价收购价应在0.5~0.6元/Kwh(度),即全年仅可从电网公司获得电费收入5~6亿元!试想,一个130亿元投资的发电站项目,仅获得5~6亿元年电费收入,倘若再计入如此广阔占地的电站设施巨大养护费,再按电站寿命15年进行折旧,那么这个投资意味着永远不能回收。经测算,除非光伏转换效率提高2倍以上,光伏发电站才能带来正能量。倘若政府对此产业进行重大补贴从而强行修改当量方程式的参数,使企业的投入产出比得以扭转,那么其结果可想而知,只有是能源的损耗、物质的损失,环境高污染的代价,苦了政府,也害了企业。

三、政府、企业应尊重价值规律、市场经济准则作科学决策

“十八大”提出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要尊重价值规律、供需关系和竞争规律,不能将补贴和限价作为长期政策,强调市场竞争机制是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方式。近几年来,地方政府大力支持、盲目补贴,以行政杠杆平衡光伏产业的投出产出比,甚至通过政策、财政砸出高收益、高利润的产业前景。再看国外,前5、6年发达国家光伏补助相当多,国外光伏发电迅猛,但德国、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正在降低光伏发电的补助,使市场自动调节,以达到商业发电的经济指标,欧美光伏技术利用领域正趋于理性。欧美光伏技术利用采用的是分布式模式,在转换成电能供直接消耗后,有盈余的输入电网系统中,能量转换、输送环节少,中间损耗少,无须再作电网投资,才有可能产生效用。政府应当尊重价值规律、市场经济准则,不能以行政手段催熟光伏产业等新兴产业,要理性地对这类技术进行科研上的扶持,待其技术成熟稳定之后,再投入市场、进行技术产业化,这时再对战略性产业、核心产业等进行政策照顾、财政补贴等适当支持才是科学的、健康的、符合市场经济准则的。

政府应注重决策的远见性和专业性,尊重当量方程法则。凡遇重大项目,尤其是新兴产业,应积极组织多方面专家论证、研讨,对决策进行科学评估,对项目投入产出比、能源当量、财税贡献率、环保节能、市场前景等进行质量和效益分析、预测、评估。对不符合评估要求的,坚决不准上马。例如,对上述光伏发电,在转换效率和设施寿命未达到一定标准时,在电网达不到的地方作为电源发展让用户直接有电可用,实验性的作为分布式电源发展以让用户直接消耗为主,是完全可以的,但不可以作为接入电网的发电站来发展。在光伏发电站产业化并不成立时,可以作为科研攻关阶段的课题由政府予以研发补贴,等等。

四、大众媒体、舆论在科学普及上应积极作为

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后,出现了民众为防核辐射抢购加碘盐的现象,得甲状腺疾病的人多了,于是很多家庭又拒绝食用加碘盐,国人不知道究竟吃不吃碘盐?又如,LED照明这些年被大众所熟悉,很多家庭都将它取代了冷光灯,但使用之后却发现无论是节能还是使用寿命都与媒介的宣传有很大差距。其实,LED的过度发热问题至今没有解决,且发热产生在发光二极管的背面,散热问题很麻烦,要有很多措施和金属散热片,制造过程的物质消耗和能源消耗都很大,本来LED的电致光是节能的,但发热使它耗能很大、也使它的寿命大为降低,再说LED的光线不柔和,有“斑马线”现象,这意味着LED照明尚处于科研攻关阶段,还不能产业化,目前LED******的优势仍在于显示、景观工程等。吃碘盐可以防核辐射、吃无碘盐可以防甲状腺疾病、用LED照明可以节能等“科学观点”、“专业研究结果”尘嚣日上,误导了公众的生活习惯和消费结构。但这些所谓的“科学的”调查结果、研究成果很难说有多大科学性。到底是什么原理?研究数据、实验数据到底如何?怎样推出的结论?这些追问都在传播过程中却被有意无意地忽视或掩盖了。不管是媒体、还是专家精英,都把精力集中于刺激和强化公众对诸如“健康”、“节能”、“环保”等信息的感知。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既给我们展示了丰富多彩的科学世界,同时也给了我们过多的混乱与嘈杂,这就要求大众传媒、社会舆论发挥正确引导作用,包括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引导个人独立的、理性的思考。

大众媒体、社会舆论应该向民众普及科学的方法,教会大家一起来思考,鼓励大家来质疑,给予民众多个论点去比较和选择,而不是不负责、轻易地去灌输结论或者所谓的科学事实。媒体人应该多一些理工基础、科学素养。

(作者系上海大学校董、奉贤区政协常委)

注:本文(核心内容收入奉贤区政协四届二次会议26号提案,区经委承办)经删减、修改后,以《光伏发电行业衰落的警示》为标题刊登于上海市政协机关报《联合时报》2013年4月23日星期二第33期(总第1802期)第4版官网链接:http://www.shszx.gov.cn/node2/node4810/node4851/node4861/u1ai597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