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心壮志不忘脚踏实地

上海新航星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何志明现任上海市企业家协会副会长、奉贤区政协常委、区工商联副主席,是土生土长的奉贤人。在村民看来,他是村里的“好儿子”、“金凤凰”,而身边的朋友、同事则评价他是一个率直有为、敢做敢当的人。作为企业家,他热心公益,作为委员,他热衷履职,常有思想的火花闪现,但也不忘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来、做出成绩。普通人也能有“传记”

一本青绿色的《陶宅志》(人物谱·家谱),厚约三指宽。翻开书页,是精致的铜版纸,字极细小,用《陶宅志》编辑委员会主任何志明的话来说,如果字不印这么小,4本这样大小的书都印不尽陶宅村普通人家的生息。

何志明用了4年时间将《陶宅志》编辑、付印成书。因涉及个人信息,这本陶宅村的人物谱·家谱与村民们签了保密协定,只印1000册分发给入志的村民们,对外公开印售的上卷村志仍在完善编纂中。他为村民立传的初衷,只是想实实在在地为他们做些事,看到他们的笑脸。

古代陶宅镇是500多年前的江南重镇,大部分落在今陶宅村区域,具1万人以上规模,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起遭倭寇7年战火损毁殆尽。陶宅镇出现过许多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和著名诗人,袁凯(袁海叟)的诗文,为后人所称诵;张弼(张东海)之书法,更有“吴中草圣”之美誉。明代钟薇所著《陶溪旧址记略》中称陶宅镇“北宅千灶,珠履三千……园锁烟云,湖集歌舞。”这歌舞升平的景象却说不尽陶宅村的兴衰。如今这本人物谱·家谱中写了7000多人,共103个家族、近3000户,“不是少数人的英雄史,是真正的全村人民的村民史”,100万文字,1000幅彩照,文图并茂,通俗易懂。

除了507名人物介绍,连无名有姓的女性年长族人都被放入表格型的家谱,写上平日里用的小名,每一个人由生到死,出生年月、何种工作、特长,连坟墓在哪儿都一一写明,以便后人祭拜。60岁以上的老人被分了组,编委会自己聘请的摄影团队趁着年夜饭的时候一一给老人们拍照,还有家庭成员合影,老人都乐得合不拢嘴。村里出了医生、律师、干部、企业家,和奋斗在第一线的生产劳动能手,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就撰写家里的回忆录,文字质朴感人,仿佛能闻到晨间带着稻香的清风。村落的“前世今生”,有资料照片的就纳入书中,年代久远的就找年长的见证人回忆,再找村里会绘画的艺人还原大概样貌。附录中,有上世纪50年代的土改资料、90年代集中颁发的各村民宅基地资料、现当今村民户籍资料和全村耕地、建设用地、绿化、设施、水面登记的详尽资料,为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提供了可靠细致的信息和数据支撑。“我的许多亲戚长辈不识字,却也喜欢看这本书,拿着放大镜说‘好看得不得了’。有照片、有故事,这就是共同的精神家园,集体智慧的凝聚。”何志明说。

区里的顾问、市里的专家都来帮忙完善这一地方志的撰写,还原这一曾经凋敝、如今随着中国发展一同新生的村落实景,由家族和人物在政治、生活、工作上的变化,反映全村和时代的变化。没有一个人被遗忘、淹没在历史长河里。

编写初期,村民从起初的犹豫、怀疑到接受、期盼,其中离不开编委会的种种努力,20个家族示范,从内容到排版登在新航星的专刊上广而告之,村民们一看效果那么好蜂拥而至,先拍完照、写完文的家族甚至后悔了:“早知做得那么好,真该多挑些好照片送过去。”“何志明疯了?!”

何志明出生于奉贤农村,少年时贫苦但人穷志不短;1978年他15岁初中毕业,同时考进了市重点高中和上海电机制造学校(今上海电机学院),因可以转户口、免学费和政府补贴,选择了电校。当时电校校舍没有落实,条件艰苦,点油灯、打地铺,除了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他自学大学阶段的数学分析、高等物理、电路理论、工程控制论等课程,甚至还包括许多研究生的课程和经典科学专著。1984年,他考入上海工业大学(今上海大学),完成了全日制本科和研究生学业,获得工学硕士学位。大学里他因成绩优异成为“工大历史上第一位跳级的学生”,1987年当选为闸北区第九届人大代表,成为当时学校里唯一一名学生代表。

研究生毕业后何志明被分配进入上海市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机关工作。何志明学生时代就参与创建学生党校,是名忠诚的共产党员,他反对当时一名作风不正却靠“关系”上位的机关干部入党,有人找他谈、甚至以“好处”相诱惑,被他言辞激烈地拒绝了。1994年他辞职,“下海”经商了。

何志明先后组建过多个外资企业,并担任外方代表、董事。1998年他创立了上海航星通用电器有限公司(专事输配电设备的研发制造)和昆明华奥航星电气有限公司,还有多家房地产公司。老闵行有几个住宅小区是他们投资开发过的项目,在云南昆明,江苏海门、泰兴都有投资开发项目。2004年7月,他组建了上海新航星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并担任董事长至今。这是一家高新技术企业,还被评为滇沪合作十佳企业,致力于工业、地产投资、教育和新农村建设。新航星为了陶宅村已经投了500万,包括《陶宅志》的编写,重点资助村史陈列室、村档案馆,农家会所、网站、农副产品集贸市场建设,还资助老人和特困、病重家庭等。对母校,何志明同样一如既往地付于热情,他担任上海大学校董、校友会副会长和上海电机学院决策咨询专家、校友会副会长多年,始终致力于大学氛围和大学精神塑造,向上海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捐赠500万元,设立“新航星演讲与辩论竞赛奖”和“新航星上大校友讲谈项目”,捐赠上海电机学院100万元设立新航星杯演讲与辩论竞赛,两所高校的演讲赛、辩论赛皆按年交替举办,每年的总决赛那天,何志明都会亲临现场观摩,与师生们交流、发表即兴演讲、为参赛者加油助阵。

企业做得风生水起,在政协履职何志明也是“名人”。去年年初的区政协全会上,他代表区工商联界别发言,第十个上台。规定每人有7分钟的发言时间,之前的9位发言者一共节省出了4分半,何志明全“抢”了过来,加上自己省下的3分半,这8分钟里他自由发挥:“党政领导的脑子要清楚,不要瞧不起实体经济,反帮着抬高房价,让百姓和实体企业为虚高房价买单,这简直是掠夺财富!要大力扶持实体经济,他们是劳动者也是真正的财富创造者!”台下与会的人炸开了锅:“何志明疯了?!他自己也是搞房地产的,怎么这么说?”散会后,区里领导和政协领导纷纷上前:“政协就该这个样!政协就是说话的地方!”“你的发言水平很高啊,在区政协率先开了一‘炮’,非常好!”敢说更敢做

这样的“炮”,何志明开过不少,用区政协主席陈洪凡的话来说,他就是区里的“重点保护对象”,要他多多建言。今年,何志明提交了5件提案,包括推进多村宅基地归并建设、发挥科协作用促进区校融合服务企业和社会、建设老年公寓实施组团化养老和护理、政府应尊重价值规律和市场规律科学决策等多方面,都从大处着眼,积极建言献策。在关于政府、企业应尊重价值规律、市场规律科学决策和行事的提案和述评中,他以严谨的科学态度,拿出依据,清晰、客观地剖解了光伏产业衰败的原因,证明了光伏产业仍是一个尚处于科研攻关、还未有投入产出能力、能量转换效率低等问题远没有克服和解决的“实验室”课题,建议大众媒体也应在科学普及上积极作为,多一些理工基础、科学素养。这份提案和述评,受到了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

何志明写提案很认真,参加会议也很认真。所有的资料在会后都被他保留着,然后交给他的秘书进行编排、分类、提炼,不允许随随便便扔掉,必要时用作参考;就连纸质的会议通知也要扫描进电脑里,转换成word文档保存。这认真的习惯成就了他一个又一个高质量的建议和提案。

作为奉贤区政协社法委副主任、科协和科技界别召集人,他除了提议组建技术和工程研究院外,也十分关注文化建设。他说“档案是生产力,是文化力”,一户一档,服务于民,村级档案馆构建的是全村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村民觉得管用,区镇两级政府理应予以大力资助和支持!”写完提案不够,他游说区财政局,为档案局说话,希望财政局投入资金拓展档案工作,记录新农村的变化。

他在会上向房地产界开完“炮”不算,写提案呼吁社会舆论多关注帮助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企业,区文广局和宣传部的领导都来找他,愿意和他商量细节,包括和他探讨文化创意产业与实体经济、与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关系等课题。他还说居家养老潜在问题不小,“老人要是居家养老,会在老龄化浪潮中孤独死去,今后的护工是独生子女,他们去护理别人家的老人了,自己家的谁管?”他提议“组团养老”,多渠道发展老年公寓,他打算带着相关人士出去走走看看,向沪上著名的亲和源老年公寓和更多范例学习。他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角度提议建设奉贤区青年律师高地,一解多年“司法黄牛”的困局,也将边缘化的青年“迷惘一代”拉回,给青年律师平台和机会,只要各方响应、关系协调完毕,他会组织赞助律师的辩论赛,而他2003年在市政协华夏文化经济促进会设立的“华夏——新航星基金”已组织了多次少儿游泳、两岸四地桥牌、海外华人华侨画家与海上作家笔墨交流展、乒乓球等比赛。他有感于奉贤农村的“空心化”,白天有模有样,晚上因为工作的年轻人“逃”回了新兴的南桥,留下一座“空村”,成了各方势力鱼龙混杂的“无政府状态贫民窟”,建议把邻近的村归并起来,共享公共设施,兴建超市、学校、艺术中心和老年大学,归并宅基地后节约下来的土地可以做特色商业街,复兴传统,以特色风貌吸收青壮年回归,“离开了农民的现代化,终归是有缺失的。美丽上海、美丽奉贤,离不开美丽农村。政府如果愿意推动农村城镇化,我愿意出1个亿!向全球征集农村建设方案,运作下来的利益还于乡间,再用于建设,生生不息。这个事情不光是写件提案完事,政府愿意在青村镇陶宅村试点,我就要把他们一起‘拖下水’大干特干!”

这位60后、曾经的“农村青年”,已成村里飞出去的“金凤凰”,成了镇上响当当的人物,甚至区里的“重量级”人物,而他的雄心壮志、对家乡农民的深厚感情不会熄灭,脚踏实地的实干之路也会继续延伸……

(本文转载自上海市政协机关报《联合时报》2013.3.19星期二第七版专访,略有修改)